当前位置: 首页 > 舆情研究 > 正文

舆情监测掘数据作基础,舆情写作传社情达民意。舆情简报、舆情专报、舆情月报、舆情季报、舆情年报皆为素材之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便政府主管部门决策参考。舆情文体如何选择?依据舆情事件传播态势、影响范围大小考量。文本写作如何运思?下面我们就来探讨各类舆情文体的写作技法。

【舆情简报】

舆情简报之体例,党委政府部门各有其法,诸如组织、宣传、纪监、政法、人大、公安、司法、金融、安监、食药、旅游、交通、通信、电力等部门报告内容迥异,览之文体总构,正负面舆情合二为一或正负面舆情一分为二。正负面舆情合二为一,一份报告两部分,一正一负;正负面舆情一分为二,两份报告各自正负。体例百法暂不多言,正面舆情之写法,贵在选材,意在参考。选材第一,则文成半,编辑之法不作深究。大政方针与决策部署、工作动态与成效举措、社会问题与对策建议即选材之道。大政方针与决策部署类: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政府出台民生政策,这类信息直接影响民众生活,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它汇集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代表性人物发表的各种各样意见与倾向性看法。工作动态与成效举措类: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的最新进展与工作成效,可供借鉴推广的工作新思路、新举措。社会问题与对策建议类: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难点,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性问题,专家学者提出的解决对策,群众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提出的建议。

简报负面舆情之写法,删繁就简,小结之为常见文体。舆情小结是舆情工作者对原始素材的加工整理,单条舆情信息的高度提炼与概括,以便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导层把握相关信息,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决策。其简洁不简单,舆情分析初学者可从时间、用户、网站、事件内容、事件状况五大文体要素入手,各个击破,深化舆情小结文本精简认识,逐步掌握文法规律。

一、文体要素

时间、用户、网站写法相对固定,直接选取即可。部分单位未对用户作强行要求,原因有二,一是网络身份虚拟,以用户诉求为重;二是文本精简之所需。选取时间、用户、网站信息时,应该明确信源信息,用户为组织、媒体单位时,内容版块应该细化,方便回溯查找。事件内容较繁,下文重点描述。事件状况则为事件传播范围,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处置应对方法。

二、事件内容

舆情小结写作核心即事件内容精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舆情核心诉求把握、立场定性、精简文本等方面。

(一)舆情信息的核心诉求把握问题。诉求者的文字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单条舆情信息文段有长有短,而舆情信息写作者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的面对舆情信息,故用于单条舆情信息小结写作的时间和精力缩限,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文字基本底功支撑,舆情信息写作者在较短时间内对诉求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炼概括,可能会产生未充分理解网民诉求核心思想的现象,进而影响舆情小结的质量。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单条舆情信息篇幅过长,反映多个诉求,舆情信息写作者在面对诸多诉求的选取时,未能抓住主体诉求。2.单条舆情信息只反映一个诉求,信息的影响力、参考性、应对处置等因素限制,此类舆情小结在写作过程中,舆情工作者可能会作出前置研处,删减多个要素,力求极度精简,部分舆情信息写作者在文段的增删、去伪存真方面存在失误,导致主体诉求未把握好。

(二)舆情信息小结的定性与立场问题。舆情信息写作者在对舆情信息提炼概括时,切记不能先入为主的对诉求双方进行自我判断与定性。站在诉求方的立场,还是被申诉者的立场?舆情信息写作者应该尽量做到客观理性。在诉求事件未调查核实清楚之前,任何人为的判断与定性都会欠妥与不公,舆情写作者应该做清醒的第三者,更应该做理性的旁观者。

(三)舆情信息的改动与脱敏问题。舆情信息写作者对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往往会尽可能引用诉求者原文,以使舆情信息保持原汁原味。这就要求舆情信息写作者完全把握主体诉求思想,有针对性的对舆情信息进行改动增删。其主要有两个方面:1.舆情信息小结尽可能引用诉求者原文,改动增删较少。2.舆情信息小结尽可能改动增删,较少引用原文。而这其中又必然涉及到主体诉求的保持,舆情信息偏差性的修复问题,因部分舆情信息语义表现的过于偏激、非理性,舆情信息写作者必须深刻理解舆情信息的核心诉求,考虑好遣词用句来作改动增删,让舆情信息小结脱敏,具有建设性。

【舆情报告】

相对而言,政务类的舆情专报、舆情月报、舆情季报、舆情年报文体如一。在舆情报告写作之前,写作者会梳理素材、归纳特点,然后根据心中之模块组合文本,这其中还涉及中心政策、遣词用句、文心连贯等方面,如果写作者任意机械拼接,词藻虽华丽,却极易陷入生搬硬套,文不达意。正所谓运文之纵横深广,关键在于文心。前者较易,后者属难。那么,舆情分析报告的常见模块有哪些?简单的讲,有如下九类。

一、封面目录

封面目录在政府内部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中很少见,常见于从事舆情服务的传媒企业和私营公司。舆情报告封面体现企业文化,令人觉得正式专业。封面有两种形式:一是以题目、组织名称以及logo标识为主。二是以热点舆情为导读的封面。导读可以是跟进在热点舆情内容后的页码类目录,也可以是书页式的目录。

二、舆情概述

谈起舆情概述,不得不说舆情综述,友人曾与我辩,此模块用综述也可。余认为两者相差一字,内涵相差甚远。舆情概述以单独舆情事件为主体,相对简洁,而综述内容除了交待事件背景,还详细分析舆情发展动态、提出应对建议等,内容丰富暂且不言,此令文本其他模块冗长多余,势必不妥,故用概述即可。舆情概述怎么写,其为文心之导读,能使阅者了然于心、直入正题。简言之,专报写清舆情事件5w+do,月报季报年报反映时间段内舆情之特点,突出重点之内容。

三、舆情传播

舆情传播即舆情事件发展动态。传播态势在舆情报告中多用图表反映,此法效果固好,但应把握有度,突出重点。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舆情事件为主体的传播走势,未细化传播面,突出传播节点,可为舆情数量增减之展示,可为舆情数量增减之预期。二是舆情事件各个传播类属走势,传播走势清晰。如:舆情事件的新闻、网站、双微等传播走势。三是舆情事件传播效果走势。如:正面、负面、中性。四是未用折线走势反映传播。

四、舆情分布

网络舆情来源于各大网络交互平台,舆情来源分布表现形式却多种多样。一是展示某个舆情来源平台分布情况。如:新闻网站有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级媒体、有地方级新闻网,有新浪、搜狐等经营性媒体,舆情事件在传播时,这几者之间分布状况不同。二是舆情事件在网络平台中的分布情况。如:微博、微信、论坛、贴吧。三是舆情事件在全国的地域分布情况。四是根据服务部门属性,特殊环节的分布状况。五是舆情事件国际区域分布情况。如:境内和境外。六是其他类别。如热词分布,情感分布等。

五、观点评论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新闻、媒体评论、重点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舆情服务部门相关机构和人员观点都是舆情分析师非常珍视的写作素材。

六、数据截取

舆情信息数据截取为文本作支撑,形式较为单一,具体为舆情信息数据和文本截取。

七、其他模板

舆情特点为事件发展与事件传播之特点;点评应对、经验总结为舆情事情应对之得失,有无借鉴或总结之处。舆情特点、点评应对、经验总结三部分暂不作多叙述,只因事件复杂多变,共性不易概括,几乎无迹可寻。

【实践迷思】

一、如何合理运思

舆情写作二法:一是按照舆情内容,用客观理论分析写出文章。二是根据舆情数据反映之客观事实,选择舆情概述、舆情传播、舆情分布、观点评论等模板来写作舆情分析报告。前者宏观大气,文味实足,欠些冗繁,走的是文科大脑的理论路线;后者条理明晰、使用广泛,细节过于机械,走的是理科大脑的理论路线。如何使网络舆情写作更加完美?首先,紧抓中心。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其次,仔细收集原始数据。最后,分清报告类型:月报、季报、年报、专报。月报、季报、年报是针对特定时间段、特定区域、特定管理内容,媒体网民观点意见的聚合、整理、分析。专报是某一时段、某一件事,媒体网民观点意见的聚合、整理、分析。条理分析,运文如此。认真收集数据,勤练写作,舆情模板乃信手拈来之事。然小乘之境后看破大乘,大乘之境融于小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二、舆情效果定性

网络舆情按效果分类,有正面、中性、负面三种。负面舆情一词,舆情报告写作过程中或有涉及,却并不常见。除了舆情数据收集前期已对舆情效果归类,或者舆情专报对特定事件隐性二元对立细分之外,一般情况下,舆情写作中的定性需谨慎。

(一)网络舆情效果分类的不准确性。舆情效果分类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做到真正的定性与分类,正面、中性、负面只是从政府管理部门利弊方面出发,相对宏观的研判而已。若从其他角度与参照出发,这些人为增添的属性往往会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

(二)网络舆情效果分类失真。日常舆情监测工作,一般以负面信息为基准,但由于舆情内容的复合性、舆情监测人员自身专业水准参差不齐、舆情工作人员与客户对信息的把握程度不对等,导致舆情效果研判不准确、舆情数据收集归类存在巨大偏差,进而影响舆情报告写作。

(三)舆情报告属性问题。大量信息数据分类偏差,势必会影响舆情报告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再者,客户与第三方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往往会主动削弱舆情报告作者写作过程中带入的定性,以此使舆情报告整体内容客观、可读性强以及更加具有建设性。舆情写作者若定性谨慎,则可减轻工作量与合量规避报告属性的一些问题,提升自由操作度。

三、舆情时效要求

舆情具有交互性、直接性、荫蔽性、重合性、偏差性等,其未有传媒时效之要求,是因领导之要求,重视之方面,故舆情是以领导之所需,还是人民之所求?舆情信息的产生方式使信息来源形成了新形式,其满足了政府信息公开,又为领导管理提供信息参考,群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受重视程度之影响,舆情信息功能难免缩限。

四、舆情功能延伸

针对单独事件产生的舆情信息,是舆情信息的所有反映面都汇集,还是只针对事件的信息汇集?去除未针对事件主体的信息?然未针对主体的信息,亦有延伸至其他信息的参考价值,去除势必要考虑某种因素。

五、舆情分布考量

有笔者将舆情发展走势划归为舆情总体信息与媒体信息两类,舆情分布情况划归为地域、舆情传播源、媒体三类,类属划归为总体大类、总体小类别、环节界别。此种划分方式,图表多、篇幅长、功夫细致为之优点,但主线之下衍生出侧线,且图表过多,思绪易乱,理解不直观为之缺点。舆情发展走势与舆情类属划分作为主线处理较好,主题互不内属的情况下,操作可行性较强。舆情分布中的舆情传播源分布、媒体分布两者同时运用,令人思辨。其原因为:

一是舆情传播源分布、媒体分布两者是前者包含后者,后者内属前者的关系。

二是两者同时运用,数据细致有普遍性,代表性却尽失。

三是媒体分布排列的效用参考性不强,媒体产生负面舆情无规律,存在偶然性,易影响领导决策判断。

舆情写作技法初探:目前有 1 条评论

  1. laoliang
    沙发
    laoliang
    Unknown Unknown Unknown Unknown

    舆情心法

发表评论

gravatar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快捷键:Ctrl+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