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处置应对无立竿见影之效,外界便认为舆情行业貌似玄学。一方面管治人员希望舆情处置期间过度曝光的事件声量及早收窄与消解,避免次生舆情翻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客观现实,合理合法合规管控舆情态势,静待舆情逐步平息。
正确认识舆情传播规律,我们才会理解与尊重舆情处置应对的“药方”与“疗效”。除此之外,舆情行业扑朔迷离的根因可能还有缺乏工程结构化管理,舆情处置应对手段潜隐非量化,其直接导致管治人员对舆情宏观管控认识不清、对舆情处置流程参与体会不深刻。
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笔者尝试以网信部门为主体,揉合舆情虚拟资产探查与工程结构化管理,构建一套宏观全面的舆情管理方法论基座,助力舆情流程化妥处。
舆情虚拟资产探查
开展网络舆情服务工作之前,我们应对网信部门的组织架构、主要人员、管理机制、工作内容、软件工具、政务平台、网络统战等方面摸排了解,此在现实正向操作层面往往颇具难度,大多数网络舆情服务商通过工作衔接侧面耳闻与体会总结。即便如此,我们亦应重视理论层面梳理归纳,全方位把握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迅捷响应、策略性应急处突。
一是网信部门。负责网络舆情监管的部门,是网信办专职科室、下设舆情中心或者网络信息中心等;了解网络舆情监管专职部门的领导成员、工作人员数量与结构,甚至舆情监管工作相关科室及主要人员,诸如综合科(政策法规)、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协调管理和执法督查、网评、网络安全等。
二是组织成员。了解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成员是否具有相关从业经验或者网信职称,业务是否熟练精通,是否参与过网络舆情监测与处置、网络舆情引导、突发舆情处置应对等专业培训。意识形态层面考察:正确认识网络舆情概念,是否存在将正面宣传定性为负面舆情处置的洁癖;正确认识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是否存在将个体事件或突发事件相关兆量数据全部人为列出,出具高频次、多层次、广维度重复数图报告;正确认识网络舆情工作职能,是否存在将舆情工作单纯认为“删、封、堵”,将线下事件未联动妥处引发的舆情海啸归因于舆情工作欠缺、网信部门之责,将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关口前移线下、强化风险事件线索收集归于网信部门工作职责。
三是管理机制。舆情监管部门内部是否建立健全政务舆情处置工作制度、舆情应急处置预案、新闻发布会、应急值守等相关机制,以明确工作原则、领导组织、人员保障、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归口报送、处置应对等;网信外联单位是否建立健全相应舆情处置工作制度,明确舆情处置工作专职人员,确保舆情处置对接渠道通畅,舆情处置及时妥善。
四是工作内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内容是否主要为属地负面舆情处置应对,监管目标尽可能全面涵盖属地主要领导、各级(省、市、县、乡镇、街道)各部门,在关注常态民生舆情基础之上,重点监管久拖未决的存量敏感舆情、因政策调整引发的阶段性舆情、突发负面舆情、专项敏感事件等。同时,查阅舆情工作涉及的快报、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专项报告、舆情传播分析报告、舆情处置应对报告等体量大小,是否建置属地舆情大数据台帐。除此之外,舆情监管部门是否还涉及网络评论、网络有害信息举报、舆情引导、新媒体及网站监管等相关工作。
五是软件工具。舆情监管部门是否购置舆情监测软件(数量几个),舆情监测软件性能关注关键词数量大小、舆情信息抓取时间频次、舆情信息抓取精准度、舆情信息抓取范围(是否报、网、两微一端、自媒体、短视频等全面覆盖),舆情信息抓取是否涉及图文识别、视频抽帧监测能力,是否具备传播溯源、专项舆情管理、图文分析、报告生成,是否扩展人工智能内容识别、人工智能自动编辑等新功能。另外,舆情监管部门是否还有购置或开发其他软件工具,如网络舆情指挥管理系统、新媒体管理系统、网站管理系统、网络舆情引导系统、网链识别工具、舆情知识库等。
六是政务平台。摸清舆情监管部门属地政务新媒体开设情况,属地构建政务新媒体矩阵情况,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网络社交平台官方帐号是否注办,网络舆论阵地建设关乎舆情处置应对发声渠道;属地是否拥有人气较旺的网站论坛与问政平台,下情上达渠道畅通,诉求解决效力明显,有助属地舆情闭环处置,杜绝过量舆情体外循环。
七是网络统战。舆情监管部门是否构建属地网络统战工作大格局,建强网络人士统战队伍,包括智库专家,网评员队伍,粉丝数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网络大V与UP主,网络意见领袖,新社会阶层人士等;注重同国家级媒体、全国经营性媒体、省级媒体等相关人员保持良好沟通协调。通过有效组织引导,聚焦主题,传递正面声音,唱响主旋律。
工程结构化管理
部分地区舆情监管部门流程化工作趋于常态,通过舆情信息报送系统、舆情作战指挥系统等软件赋能。以网信部门为主体,舆情工程结构化管理强调全局规划,系统性思维,制定相关标准与规范,通过流程化管理来控制质量、提高效率,实施过程自动,可重复利用,便于维护拓展。
一是点。舆情信息捕获入库,舆情事件不论大、小、苗头、突发、翻炒等性质,一律宏观角度出发,注明舆情的发生时间、平台、人物、事件内容、属性、传播态势、处置情况等。
二是线。舆情监管处置注重: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处置的时间线;舆情潜伏、发酵、升温、高潮、回落、平息、修复的发展过程线。明确标注两条线各个节点,流程化、可视化舆情监管处置运行机制。
三是面。在舆情监管处置各个节点突出涉事部门效能、协调互动。诸如舆情处置应对的职能部门会商、线下处置、线上回应,舆情跟踪监管,舆情引导,媒体协调,有害信息处置,正面宣传等。
我们只在宏观层面梳理舆情工程结构化管理逻辑思维,具体细枝末节各地不一,舆情监管人员自行深入。
把握舆情虚拟资产探查情况,构建舆情工程结构化管理,有助于舆情监管处置工作开展、网络舆情服务商自我审查服务质量与问题、供需部门的协调互动,提升属地突发网络舆情处置应对韧性。
舆情工作需要虚拟资产探查与工程结构化管理“双轮驱动”: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