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舆情研究 > 正文

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相适、不协调,社会处于转型期,突发事件越来越多。中央、地方政府多次发文,要求各级各部门重视突发事件舆情,限定回应时效,其有助于舆情信息搜集与多维传达,科学化解矛盾,提升社会管理治理能力。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

等级划分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类别划分

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台风、沙尘暴、冰雹等气象灾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灾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等海洋灾害,农作物病虫害等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1998年洪灾、2008年雪灾等。

事故灾难,包括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事故,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城市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等。如:矿难、车祸沉船、工程垮塌、水污染等。

公共卫生,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与职业中毒、动物疫情等严重危害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等事件。如:禽流感、2002年非典疫情。

社会安全,包括恐怖袭击、经济安全、民族宗教、涉外突发、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等。通过网络舆情数据比对,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房屋拆迁,地权与征地之间的矛盾;二是建筑工程质量与工程款结算的劳资纠纷问题;三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问题;四是企业改制遗留问题;五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问题;六是传销、集资、证券、保险等问题;七是行政执法失当问题;八是司法不公问题;九是军转干部、退伍退役军人、大中专学生就业安置问题;十是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十一是教育管理问题;十二是民族、宗教问题;十三是食品、药品监管问题;十四是公共工程开发影响群众生活、移民搬迁安置问题;十五是安全生产事故问题;十六是医疗纠纷问题;十七是物业管理问题;十八是物业管理引发的不稳定因素;十九是其他问题引发的不稳定因素等。

【舆情报送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应急管理紧迫性、危害不确定性,良好的舆情报送机制有助于政府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控制事态发展,有效遏制灾害与不利后果衍生。

报送主体: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专业机构、监测网点、企事业单位,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报送范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报送内容: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已造成的后果、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置情况、下一步工作建议。

报送方式:一是初次报送,强调内容的及时性,“接报即报”。内容为报告单位、报告人、信息来源、接报时间以及突发事件的时间、地点、类别、简要情况。二是阶段报送,要求一事一报、及时续报、强调内容的连续性。向政府应急管理部门报送当日突发事件的发展变化趋势、应急响应情况、进一步的处置建议等。三是总结报送,对突发事件发展的整个过程、处置情况等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内容为突发事件情况,即5W、性质、等级、涉及的人员财产等;应急报告情况,即接报时间、初报时间和阶段报告等情况;应急处置情况,即预案启动的时间、数量、名称等情况,开展应急处置的领导、部门、人员和设备、接报时间和到场时间、领导指示、采取的主要措施的情况,事态影响的范围、控制和发展状况;善后处理情况,即死者抚恤、伤者救治、受灾人员安置等情况,受损财物赔偿补偿、恢复重建等情况,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的处置和相应的措施情况。

注意问题:一是突发事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迟报延报往往不能反映突发事件的最新情况,信息失去决策参考价值。二是突发事件性质不确定,这需要专业人员对各种突发事件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去伪存真,从中甄别、筛选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有效可参考信息。再者,由于应急管理时间的紧迫性,误报、漏报信息等问题客观存在,并难以避免。三是信息扭曲。突发事件信息在传递多个层级,主观客观扭曲信息的可能性就越大。

【舆情处置】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六个方面:

一是救助性措施。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威胁的人员等。

二是控制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划定警戒区,实施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

三是保障性措施。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提供避难场所和生活必需品,实施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等。

四是预防性措施。禁止与限定有关设备与设施的使用,中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等。

五是动员性措施。组织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服务。

六是稳定性措施。依法惩处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价等扰乱社会与市场秩序的行为。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强制隔离措施。根据事件的性质与危害程度,依法采取行动,进行强制干预,将冲突双方隔离,有效控制现场事态,维持社会正常秩序。

二是保护控制措施。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等采取必要的控制性措施,避免社会安全事件的影响扩散。

三是封锁限制措施。公安机关实施现场管制,对出入封锁区域的人员证件、车辆、物品进行检查,限制有关公共场所活动。

四是重点保卫措施。重点加强国家机关、国家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外国驻华使领馆等易受社会安全事件冲击的关键部门安保工作。

五是其他合法措施。

【舆情思索】

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应对过程中,网信学术智库通过多年实践总结,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探究。

一、如何让维稳脱敏,寻求动态稳定。

近年来,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发群体事件越来越多,政府调用多部门人力、物力维持全局稳定,不但耗费大量社会公共资源,敏感特殊时期,更是影响到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中心工作。这需要从群体事件的多重矛盾中,界定与厘清人民群众的合理主体诉求,防止以维稳之名求取政绩的权力泛化。如何让群体事件一词脱敏,从寻求静态稳定向动态稳定观念转变,柔性化解人民群众因合理主体诉求久拖未决的群体性事件,或许只有从政治体制改革中寻求突破。

二、完善信访制度,实施权力追责与信访终结。

民众因合理主体诉求久拖未决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究其根源还是政府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所致,权力追责有其必要性,与此同时,针对某部分人因不合理诉求而反复缠访,应设立信访终结制度,并且各部门间实行信息共享。

三、弱势群体诉求通道收窄,界别话语权突出。

影响社会安全的突发群体事件矛盾不是一开始就迸发的,其往往是因为诉求渠道不畅,有些诉求久拖不决,有些诉求多次反映无果所致。利益集团占据绝对话语权,弱势群体无利益诉求渠道,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媒体舆论场的绝对权威,弱势群体有了反映诉求的平等通道,与此同时,教师、公安、公职人员、企业职员等不同界别话语权开始独立突出,求取社会最大公约数,凝聚社会共识,建立网络统一战线,势必要通过多元的诉求表达渠道。

四、信访不信法,以法治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脱轨。

政府职能部门为维持大局稳定,往往通过一切不论是否合法合理的手段解决,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信访不信法,过度迷信权力的绝对权威,势必会导致更多民众通过集体信访手段来获取利益,影响社会公平与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些不能单纯的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并且具有坚定的原则性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前置矛盾缓冲区域,通过制度化方式解决。

五、妥善安排新闻采访,谨慎对外回应。

妥善安排境内与境外记者采访,通过两微一端、新闻媒体、网站、手机报等形式发布新闻通稿,对外回应需注意:一是新闻报道需以人为本,不可忽略人文关怀。二是以客观事实为准绳,不可过度夸大事实,避免引发社会恐慌。三是多频次、不全面报道容易弱化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灾害的警觉。四是回应内容事实求是,符合逻辑,经得起实践推敲。

六、自媒体成为网络谣言的外围重灾区。

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职能部门加强谣言打击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电台、报纸、网络、手机报等形式对外澄清,都有利于维护政府公信力,维持局势稳定,减少不良舆论误导。自媒体由于准入门槛较低,部分人为博眼球而胡编乱造,以达到快速吸引网民关注的目的,此恰巧成为了网络谣言的外围重灾区。

突发事件应对的舆情实践:目前有 12 条评论

  1. 宜君乐
    8楼
    宜君乐

    像教科书一样。

    • 名の器
      名の器

      好好学习一下,对你很有用处。

  2. 逗逗
    7楼
    逗逗

    字正腔圆,标准总结

    • 名の器
      名の器

      一看你就是高手。

  3. 明
    6楼

    :smile: 看完了。。,,

    • 名の器
      名の器

      :razz:

  4. 豆腐
    5楼
    豆腐

    我尽然看完了,只能说你好能码字~~

    思想丰富、角度多样、有深度,值得一读

  5. 牛逼
    4楼
    牛逼

    居然有一波评论

    • 名の器
      名の器

      牛逼的域名。

  6. 找死
    地板
    找死

    我来找死啦 :arrow:

  7. 懵逼
    板凳
    懵逼

    懵逼看完了。。。

  8. 表哥
    沙发
    表哥

    表哥也看完了 :eek: :eek: :eek:

发表评论

gravatar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快捷键:Ctrl+Enter